山大国学社《佛国记》领读活动记录
月前,南京知语轩的老师约山大国学社的同学一起做名著阅读的活动。
这次要读的书《佛国记》,是东晋的一部游记。正如其名,讲述了前往西方佛国的旅程。而这位记录的旅行者,正是当时的中土老僧人法显。其适逢乱世,自幼出家,二十持戒,遂面壁三十年。我们并不知晓他在这三十年中的所想,然而这种精神的锻炼对他日后的旅行颇有助益是无疑的。五十岁时,法显前去长安求法,慨中土律藏缺失,不能辨别。自此转离故土,开展征程。
《佛国记》可谓短小精悍的名著,未有后世玄奘座下的辩机和尚所撰《大唐西域记》般文藻光华,然所述谨而有序,不失魏晋之遗风。概其十五载的行程,六年西行,六年求法,三年漂流,凡一万三千九百余字,使吾人读之而入佛国胜境,所见山川城郭,所闻经典逸闻,正是它奇趣所在。
三月下旬,同学于茶舍小聚,对《佛国记》展开讨论。有道是,“禅茶一味”,讨论亦偶有机锋。两个时辰之间,大家收获颇丰。所论者摘录如下。
一,舍身求法于民族的意义。据闻,鲁迅先生曾誊抄《佛国记》,并于《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吗》一文中提到中国历来不乏“舍身求法的人”。对民族而言,舍身求法并非对本土文化的不自信,而是对终极真理的不懈追求。我们的历史上,如法显、玄奘这样的高僧也好,如朱熹、王阳明这样的大儒也好,总是要把文化的根源追溯清楚、把特性发扬光大。我们今天所坚持的民族性,绝非只有血脉关联,还包含着这些文明的精神。所以说,这正是民族的脊梁。
二,律藏于中土佛教发展的影响。届法显之时,长安僧人曾有编撰佛徒的行为规范,然而其义驳杂,不能自圆其说,容易引发不必要的派别之争。法显所取律藏,可以将佛教教义更好地具象化,从而为修行者提供不二法门。然而法显所携各类论著逾百万字,终于不能尽为中土佛教所吸纳,这又是他始料未及的了。这就好比清朝末年国人对西方的求法,囫囵的情形是最常见的。现在看起来,这样的进步当真极其艰难。
三,法显与玄奘行程的区别。法显花甲之后,始登征程;玄奘西行,正值壮年。法显所处乃是朝代更迭的乱世;玄奘时值贞观盛唐。法显至天竺时,诸佛迹俱在;玄奘之时,时过境迁,印度教大行其道,宝塔损毁,精舍难寻。法显归国为海路;玄奘归国为陆路。可以想到,法显经历的苦难,绝不比那位举世闻名的玄奘要少,恐怕在精力体力上还要吃亏些。然而时至今日,他并不为大众所熟悉,这就只能归于文学艺术作品的影响力太大了吧。
法显之行,是一场孤独的正法之旅。读《佛国记》,正是对先人德行的瞻仰。感于心而致于行,求索于这弘扬经典、复兴文化之路,我们一定走下去。
文章录入:办公室
下一条:山东大学乐和社区志愿服务心得
|